为深入探寻乡村振兴的文化根基与实践路径,解码产业兴、生态美、文化活的乡村发展密码,承德医学院“青禾逐梦,乡野振兴”暑期社会实践服务队于2025年7月10日至15日,先后走进孤山子村与大贵口村,在沉浸式体验与调研中,感受乡土间的成长力量与共富智慧,读懂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。
传统文化润乡土,特色产业促共富。
乡村振兴是时代赋予的重大使命,为深入体悟其实践内涵,从而探寻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深层逻辑,7月10日,承德医学院“青禾逐梦,乡野振兴”社会实践服务队首站来到孤山子村。在该村的家风家训文化墙前,墙上的字字箴言如春雨般滋养人心,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优良家风对青年成长的重要意义。村内的“吉祥三宝”雕塑群,分别象征智慧传承、勤劳实干与善良和睦,直观展现了传统文化与乡村发展的深度交融。随后,大家走进占地300余亩的特色梅花园,园内梅花品种丰富,寻梅桥周边栽种的12个品种梅花更让人流连忘返。在“两山学堂”,同学们与乡贤会成员深入交流,了解到乡贤们如何依托梅花园产业,通过科学培育品种、举办梅花节等活动带动周边发展,以及如何借助空竹文化非遗传承推动文旅融合,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动能。孝文化广场上,历年领导班子的“接力棒”故事感人至深,让同学们深切感受到乡村治理的关键在于民心。
(图为团队成员参观家风家训文化墙)
乡村的振兴,既要守得住文化根脉,也要找得到发展路径。孤山子村用家风家训筑牢精神根基,用梅花园与非遗文化激活产业动能,更用一代代班子的为民初心凝聚起前行力量,这正是“文化兴则乡村兴”的生动注解这份见闻让青年学子们深感肩头责任之重——作为新时代青年,不仅要读懂乡土里的文化密码,更要成为解码者与践行者,未来若能将学识化作培育新产业的种子、传承老手艺的火种,定能让更多乡村在文化传承中焕发生机,在产业创新中走向共富。
(图为团队成员在两山学堂前)
“采摘赋能富农家,农旅融合兴乡村。”
为探寻产业融合驱动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,团队来到大贵口村。在山谷田园,大棚里的采摘场景、游乐园里的欢声笑语、农家乐的阵阵饭香,展现出“农业+旅游”融合的蓬勃活力。、让同学们真切看到乡村振兴给农民带来的实惠。“党支部+合作社+农户”的创新联动模式,将分散的农户凝聚起来,为乡村发展注入强大动力。随后,大家走进草莓小镇,现代化的连栋温室、智能温控与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让人眼前一亮。“采摘体验+鲜果直销”的发展逻辑下,带动本村及周边200余户稳定增收,户均年增收超2万元,采摘模式还带动了周边餐饮、零售等关联业态发展,成为富民产业的标杆。
(图为团队成员进行采摘)
乡村振兴从不是抽象的口号,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产业兴旺、百姓增收。大贵口村用“农业+旅游”的融合思维激活土地潜力,靠采摘赋能为乡村经济持续注入活力。这背后是因地制宜的智慧,更是敢闯敢试的魄力。这份实践让青年学子深刻意识到,乡村的沃土从不缺机遇,缺的是懂技术、肯扎根的“新农人”。作为医学生,或许能将健康理念融入乡村旅游,用专业知识助力农产品品质提升,而这份“把论文写在乡村大地上”的担当,正是青年参与振兴最鲜活的注脚——唯有将学识与乡土需求精准对接,才能让更多村庄如大贵口般,在产业创新中长出“致富芽”,在共同奋斗中结出“幸福果”。
(图为团队成员采访当地农户)
“青春扎根乡土间,振兴画卷青年绘”。通过此次社会实践活动,同学们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不仅是产业的兴旺,更是精神的传承。从孤山子村的传统文化浸润与特色产业发展,到大贵口村的农旅融合与创新模式,“乡村振兴”的概念变得具体而生动。大家也深切感悟到,青年的舞台不只在都市楼宇,更在广袤乡村沃土。这份认知激荡起同学们强烈的使命感:愿携学识回归乡土,以专业赋能基层,让青春汇入振兴洪流,争做书写乡土新篇的主力军。
(图为团队成员在大贵口村合影)